「你打算喂老虎吃香蕉嗎?」

「你打算喂老虎吃香蕉嗎?」 「只給香蕉,就只能請到猴子!」不尊重專業,亂砍價格,目光短淺,貪小便宜,導致了唐朝的滅亡。覺得我危言聳聽嗎? 在「安史之亂」後,長安的物質全仰賴大運河,從江南運輸過來,當時負責疏運計畫的是財經專家「劉晏」。劉晏因為長江、汴水、黃河、渭水的流速不同,所以根據條件的差異來造船。他在每段河道的銜接處建造糧倉,並採取分段運輸的方式。 為了製造不同類型的船舶,劉晏在揚子江建了十個造船廠。在建造每一艘船時,他都給造船的工匠「千缗」。其他人批評他:「造船成本才不到一半,這樣太浪費。」但劉晏回答:「你們都錯了,想要一個龐大計畫成功,就不能在小地方省錢。今天設置造船廠,找來了這些專業人才,就應該先讓這批專家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,這樣造出來的公家財產才會品質優良。將來一定會有人嫌我給太多錢而來砍經費;當造船經費砍到一半,河運可能可以勉強維持,再便宜的話河運一定會完蛋。」果不其然,五十年後,朝廷果然把造船經費砍到一半。到了唐懿宗在位的咸通年間,朝廷造船只算成本價。當然造出來的船又脆又薄,一下就沉掉,於是運河河運也如同劉晏的預言完蛋了。 唐懿宗的官員見識淺薄,只算「成本價」給造船工人。工人沒辦法維持生活水準,自然隨便交差了事,唐朝的水運系統自此壽終正寢,使得晚唐經濟崩潰,間接導致「黃巢之亂」的發生,唐朝也退出了歷史舞台。 新舊唐書對劉晏讚譽有加,那是因為劉晏很明白,要成就一個專業的造船工匠,需要耗費無數的金錢和時間成本。因此他算工資的標準是「讓專業人士足以維持生活水準」。劉晏的觀念,其實就是經濟學談到的「人力資本」(Human capital):人工並非單純的「勞動力」(Workforce),不是一種能用過即丟、隨時補充的消耗品;相反的,勞工的生產力是像「資本」一樣,需要「投資」跟「累積」的。換句話說,資方或政府要先花錢讓勞工能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,勞工才能夠累積技術與能力,當勞工的技術與能力達到了一定水準,他們所能創造的價值,就會有爆炸性的提升,等同於「投資獲利」。 「能不能算便宜一點?」台灣人的盲點,在於「成本價」,對於學習時尚行銷專業的我來說,聽到太多「什麼?這件衣服要2000塊,這個成本頂多100塊。」但你有想過經營一個品牌,需要花多少時間、人力、物力,堆積創造出品牌的價值嗎?品牌代表的,是一個讓消費者能夠認可、信賴、安心的購買的保證。一件衣服的...